2025年6月,经修改的《快递暂行条例》正式施行。该条例2018年发布,当年快递业务量为507亿件,而2025年预计将超过2000亿件。针对快递包装大量使用和废弃问题,修改版条例旨在围绕快递包装设计、生产、使用、回收、处置等环节完善制度措施,明确企业以及政府、行业组织、快递用户等各类主体的责任,力求形成全链条治理合力。
澎湃研究所以上海市中心为主要样本,以快递转运中心为切口,剖析在当下城市复杂系统运行中,快递物流面临怎样的难题;城市可在哪些方面协同支持,与快递行业共同推进绿色转型与物流降本。2025年5月-7月,澎湃研究所研究员先后走访调研了位于青浦的快递企业总部、位于上海市中心的几个快递转运点,并访谈了数位行业资深专家,以及送货途中的快递从业者,希望为相应全链条合力治理提供参考。
考虑支持逆向物流,城市中心区需为快递设立功能性用地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船舶馆原址,也即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江南造船所诞生地,凌晨3点半,就有大大小小的快递包裹,从货车车厢中被卸到传送带上。快递业务员把自己片区的快件分拣出来,装在麻袋里或捆扎在一起,安置在电瓶车前后,然后骑车出发,将它们分别送达目的地。
几个快递企业将上海市中心的一处转运点设在中国船舶馆。2025年7月22日8:00,这里的早班快递分拣操作已临近尾声。王昀 图
聚在这一带的,不止一家快递公司。其中,某快递总公司的一个城市服务中心,承担了黄浦区和徐汇区共六个网点的转运和分拣。每天货量至少有5.5万件。这里还设置了休息室,有冰箱和空调等。
这片地方属于中船集团,之前全用于消防训练,现在快递行业占据大半,恰在功能上形成很好的搭配。比如,紧挨着充换电柜的,正是一片消防训练的场地。消防方面也很乐于为快递行业的员工组织消防培训。而快递运送总要经过大门口的空间,若赶上这里要进行消防训练等活动,则可相互知会时间节点,避免冲突。这也形成一种交叉复合的弹性空间。
消防训练场地。王昀 图
充换电柜。 王昀 图
快递企业基于市场采取的策略,正和城市集约用地、降低物流成本的方向一致。正因在上海市中心,各个片区的快递承包商难以找到房租等方面合适的转运空间,故而由总公司设置“城市服务中心”的中转站,可节省房租和运营成本。另外,相比各自从青浦总部拉货再理货,这一方案可让运货和理货同步进行,提高快递服务时效。
中国船舶馆门口,只见不同公司的快递业务员骑着电瓶车,在各自的方向上奔忙,快件在背后堆成一座小山。王昀 图
当下这片空间用起来虽好,但澎湃研究所研究员了解到,这里的快递企业普遍面临设备升级和可能搬迁的矛盾,难以做更长远的打算。比如,企业方面希望用自动化分拣设备,令快递业务员更省力。但设备需要根据场地条件引进,用上三五年才能达到降本增效的结果。而场地方面的合同,目前只能一年一签。过往,此处也经历过几次搬迁,都选在世博会后的储备地块,这些地块尚未有进一步正式用途。
快递将城市的生产生活串起来,纸箱等包装也需要处理。 王昀 图
包括快递包装处置在内,推进快递业绿色转型,需引入相应技术应用。如果没有稳定的空间支持,这项任务就会很难实现——更不必说,快递企业还需担负更大的逆向物流运送成本。如果参照垃圾处理的一般性许可,其协议期限为3-8年。若是场地只能一年一签,会给快递公司引入自动分拣、分类处置设施等带来诸多不确定性。
但毕竟,这是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又是滨江的“大布料”。规划专业人士指出,依据现实逻辑,可推测其未来规划导向仍然是科创、文博一类。很难专门为物流仓储划出地块。
利用城市更新契机,需为快递物流预留空间
7月22日,澎湃研究所研究员来到人民广场区域的某快递网点时,正是6:30,运送快件的厢式货车从上一站——中国船舶馆的城市服务中心刚抵达这个弄堂口。这个网点隐藏在正在更新的中心城区的弄堂里。只能从弄堂口一些充电设施上,联想到这里可能有快递业务在进行。
该快递网点与社区、商户之间形成了紧密连接,挂有“商居联盟”的牌子。 王昀 图
那么,怎么进行分拣和运送?原来,分拣的操作间设在弄堂口一处酒店的地下室里。快递业务员把一个个快件从厢式货车搬出来,从窗口转到地下室的传送带上,对应片区的快递员找出自己要送的快件,从地下室的楼梯走到地面弄堂口,装到电动车上出发。
这也是巧妙利用空间的办法。只是搬运过程体力消耗大。该网点负责人说,如果有条件更好的场地,就能从货车上自动传送,并进行自动分拣。上海人民广场片区的几个快递企业,分拣场地条件都不太妙。一个极端的例子是,有的快递企业先是在大楼停车场分拣,后来好不容易租到门面,但又因快件太多而堆到门口,在市容、消防、城管等方面的压力下只好搬走,当下临时在马路边的桥洞处做分拣。毫无疑问,这导致企业难以应用更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更难以延展更多可与城市需求结合的功能。
分拣点设在弄堂口的酒店的地下室,快递业务员在地下室找到自己区域的快件。 王昀 图
“快递公司最重要的就是操作场地。”某快递网点老板感慨。实际上,在上海人民广场片区,要找临街的空间,大多是租金昂贵的门面房。这是快递网点无力承受的。由于城市正在更新,有很多空间已然闲置。对此,其实正可以更好地导入物流功能,并鼓励其进行延展。
据该网点介绍,当下包括电子市场、大楼垃圾房等空间,都可供快递分拣利用。有的市场门面价格上可以接受,但难以得到租赁许可。因为快递网点的快件和人员都多。人数方面,快递业务员加上装卸工和驾驶员要三十多人。而业务员要用电瓶车,市场管理者担心安全问题,就连送货也不让电瓶车进,需要用拖车把货先拉出来。
研究员了解到,上海市中心的快递业务员年龄普遍偏大,对应快递工作也较辛苦。比如,商务楼和商场的客户,往往需要搬运大件货物;而面对正在拆迁的弄堂,总要绕好多圈,才能把快件送给尚未搬离的居民;另外,还有很多收件人是来这里住酒店的客人,其中也包括老外,有时因不用自己名字登记,而难以找到收件人,有时又因客人准备入住,快件提前送到而丢失。这类情况都需要额外付出时间精力乃至金钱赔偿。由此,在分拣点这一端,更需要为劳动者减负,在城市更新中,为快递仓储预留必要的空间,以便快递企业更好地运用先进技术去发展。这是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重要前提。
见缝插针地设在商务楼下停车场的一家快递网点。 王昀 图
建议:针对用地性质,做功能混合的支持
实际上,上海也意识到这类基础性问题。2025年2月上海九部门印发的《优化提升本市物流仓储设施及服务行动方案(2025-2027年)》和相应《支持政策》,也提到“充实主城区仓储配送网络节点”,鼓励建设共享网点,打造一批资源互通互补、服务共建共享的综合快递服务站。但关键还需要想办法,让互通互补、共建共享落到实处。
城市需要考虑更多功能混合,如令物流仓储、垃圾中转、绿色能源等设施相互支撑。
在用地分类方面,对物流仓储设施有专门的一级类用地分类标准。如《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中的“仓储用地”(11),以及《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中的物流仓储用地。对于独立用地的物流企业,实践中大多采用工业用地。这无疑可以更好地进行绿色降本的实践,比如运用自身的电容,搭建干线电动物流设施。
但在城市更多接近末端物流的场景,也需突破相应的要素制约,撬动相关主体谋求创新和长远的动力。与用地功能对应的支持必不可少。当下,上述这类转运点属于低能级的设施,并无独立用地,需租用现有商铺。这需要重新审视其功能,便于做出相应的配套规划。比如,装卸货的路侧空间管理、物流快递的运输通道、逆向物流的空间支持,乃至未来可能运用快递无人车等。这就需要展开更多讨论,抓住当下或未来城市更新的机遇,在空间布局、建设开发配套设施的要求上,进行更为系统化的顶层设计。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