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正文

中欧关系不该靠情绪主导,中国这次说得很明白

  • 文学
  • 2025-07-10 23:00:06
  • 20

中欧峰会前夕:谁在制造 " 合作焦虑 "?

中欧领导人会晤前夕,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再次将矛头指向中国,指责中方 " 扭曲贸易 ",限制欧洲企业准入,并声称需要实现所谓 " 真正的再平衡 "。

直新闻注意到,冯德莱恩的态度曾多次反复。在今年 1 月和 2 月的讲话中,作为对美国总统特朗普重返白宫的回应,冯德莱恩曾一度被认为向中方 " 递出了橄榄枝 ",表示对 " 深化贸易和投资关系 " 持开放态度。

但此后,她持续炒作所谓 " 市场准入受限 "、" 补贴不透明 "、" 产能过剩 " 等经贸问题,甚至批评稀土出口管制。

从补贴说到产能,从稀土出口管控说到绿色产业 " 倾销 ",有声音指出,冯德莱恩的关键词列表几乎涵盖了当前欧方对华所有 " 经贸抱怨模板 "。

但问题是,这些指责真的站得住脚吗?

冯德莱恩(资料图)

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副研究员董一凡在接受直新闻采访时表示,冯德莱恩近期针对中国的表态,实际上深刻反映出欧方当前在对华政策上的 " 结构性矛盾 ": 一方面,欧洲离不开中国的合作;另一方面,又陷在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偏见中,将中欧经贸竞争泛政治化、泛安全化。

" 这导致一个问题:中欧经贸的竞争属性被不断政治化、泛安全化。" 这种 " 既要合作、又不信任 " 的心态,使外界看到 " 冯德莱恩虽然口头上谈‘合作’,行动上却不断延续甚至放大由欧方自身制造的问题,直接加剧了中欧互动中的摩擦与不确定性。欧洲既希望从中国市场中获益,又对中国的发展速度感到不安。中欧关系的 " 矛盾性 ",不仅在冯德莱恩的表态中有所体现,更在欧盟当前对华政策中不断显影 "。董一凡说。

外交部:当下需要再平衡的是欧方的心态

在 9 日的外交部记者会上,发言人毛宁就冯德莱恩涉华言论的相关问题应询表示,中欧经贸体量巨大,合作过程中出现一些分歧摩擦在所难免。

毛宁表示,建交 50 年来,中欧合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在每一天的贸易额相当于建交时全年的贸易量。希望欧方用更加全面、客观和积极的态度看待双方经贸关系,不能只夸大分歧、不谈合作,而是应通过双向开放促推中欧经贸向上向前平衡发展,通过对话协商妥善处理贸易摩擦,避免把具体问题扩大化、将经贸问题泛安全化。

毛宁进一步指出,中方愿意扩大自欧洲进口适销对路的优质产品,希望欧盟放宽高技术产品对华出口限制。欧盟公共采购市场远非欧方声称的那样公平开放,实际上存在不少隐性壁垒,很多国家也曾公开批评欧盟大型采购项目偏向欧洲企业。中国的补贴政策完全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公开透明。补贴并非中国独有,欧方不能在补贴问题上奉行双重标准。

直新闻梳理发现,外交部发言人在回应中重点强调了三个点:一是中国的补贴政策完全符合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公开透明;二是补贴并非中国独有,欧方不能在补贴问题上奉行双重标准;三是衡量产能是否过剩,不能单纯以产量和出口量作为标准。

董一凡指出,欧方所谓的 " 补贴指责 ",不仅站不住脚,也反映出其对产业政策的 " 双标心态 "。中方一贯本着负责任、坦诚、基于事实的态度与欧方沟通。中国的产业政策公开透明、规则明确,所推动的发展符合市场逻辑,也符合全球经济环境的普遍趋势。

" 在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强化产业扶持、把补贴当作关键发展工具的当下,欧洲却单方面指责中国搞‘扭曲竞争’,甚至把这个问题当作中欧经贸关系的障碍,本身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董一凡表示,这种做法也与欧方自诩的 " 自由贸易倡导者 " 身份不符。

董一凡续指,欧方所谓 " 产能过剩 " 的标准本身就是有偏差的。一个产业的生产规模和出口量,必须放在全球供需结构、企业自主决策和市场适应能力中综合评估。中国制造的竞争力,来自企业长期的市场化发展,而非所谓 " 国家推动 "。欧方将其标签为 " 过剩产能 ",不仅忽视经济规律,更是对中国经济努力与企业创新的误读甚至抹黑。

是时候放下 " 认知偏差 " 了

" 中方已经用最清晰、最坦率的方式表明立场,也正告欧方:如果真想解决问题,就要拿出一个理性、公正的态度,而不是靠情绪推动政策,更不能一边做贸易,一边设壁垒。" 董一凡说。

7 月 2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布鲁塞尔同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举行第十三轮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时就曾指出,中欧历史文化、价值观不同,不能因为有差异就视为对手,不能由于出现分歧就寻求对抗。当前欧洲面临各种挑战,但过去、现在、未来都不是来自中国。希望欧方真正树立客观理性对华认知,奉行更加积极务实对华政策。

董一凡指出,王毅的出访以及中欧峰会的即将召开,本身就是一个强有力的信号,表明双方愿意在全球与双边问题上保持高层对话,尤其是在中欧建交 50 周年的重要节点上,推动中欧关系总结经验、展望未来、重回正轨,具有深远意义。无论是从全球治理层面,还是从区域稳定角度,中欧作为两个负责任的大力量体,理应发挥更大建设性作用。

但此次峰会成果能否真正落地,其成败关键仍取决于欧方是否能够拿出足够的政治意愿和战略清醒。中欧关系要想行稳致远,首先要解决的是 " 认知偏差 " 问题——欧方是否愿意真正以公正、客观的态度来看待中国的制度、发展和市场,是否愿意放下小算盘、不搞双重标准。

记者丨直新闻驻京记者 田鑫

排版丨陈翩翩

编辑丨赖晨璐

审校丨黄海宁

监制丨王磊

有话要说...